第1页 :“于正出品”如何炼成:在剧组他就是老大! 第1页 :“于正出品”如何炼成:在剧组他就是老大! 第2页 :“于正出品”如何炼成:在剧组他就是老大! 第3页 :“于正出品”如何炼成:在剧组他就是老大! 第4页 :“于正出品”如何炼成:在剧组他就是老大! 第5页 :“于正出品”如何炼成:在剧组他就是老大!

“于正出品”如何炼成:在剧组他就是老大! 

  搜狐娱乐讯(黄杰/策划 背背山/统筹 三羊/文)

  【导语】《宫锁连城》开播当晚,湖南卫视的收视率回到了1.5%的高位,从这个意义上而言,作为制片人的于正,又一次成功了。在国内制片人的阵营中,于正可能是最具备样本分析的价值的一位,你可以不喜欢他,但不得不承认,他的制片哲学有太多可以说道、学习甚至复刻的地方。

  Part.1 “于式剧本”配方:最经典老梗+最激烈矛盾+最贴近演员的角色=热播电视剧

  于正的工作室位于北京市东三环某写字楼里,不大也不起眼,甚至来访的宾客一多,工作室的空间便显得格外地紧张,有访客私底下开玩笑说:“他那儿的会议室,是我见过的影视圈名人开的公司里面积最小的。”若不是几张于正出品的电视剧海报挂在墙上,这也很难想象,这儿会是一个为那些对爱幻想的观众造梦的地方。而作为这个略有寒酸感的工作室的主人,于正却已是内地最有商业价值的电视剧编剧之一了。不管遭遇过网友们的何等非议,但他编出来的戏其实颇有人缘:过往3年里全国卫视收视率最高的剧集Top20里独占3席(《宫锁心玉》、《宫锁珠帘》、《陆贞传奇》)、有6部剧集的网络点击量超过10亿(而此前全部作品总点击量为137亿)。而解析“于正作品”的剧本,我们则能够发现以下规律——

  【故事元素】“老梗”配“新人”,揪住3类观众达成“合家欢”

  ——“所以为什么我每部戏会有那么多强情节,就是我有着三条线,揪着三类不同的观众,一直让他们看下去。”

  有一种说法认为,于正创作的电视剧受众主要是年轻观众,即便是古装剧,也是一种偶像剧化的古装剧。对此于正却不以为意,他反倒认为自己创作的电视剧一直以来走得是“合家欢”的路线。若要细分其一部剧的故事脉络,无论是老年观众、家庭妇女还是年轻观众都能从中各所其需。以最近播出的《宫锁连城》为例,其实剧中有关婴儿交换,偷龙转凤的故事,本身就是一个老梗。但于正认为,设置这样的故事背景,老年观众会比较容易进入到故事中,但老梗仅仅只是一个基础,如何在老梗的基础上注入人物当下新的性格,这才是核心。所以在剧中,他把陆毅、袁姗姗的人物性格设置成了类似“谈判专家”与“分手大师“,恰恰能满足年轻观众当下的收视心理。而随着剧情的发展,三角虐恋、妻妾斗争能“俘获”家庭妇女,“忠孝节义”“身世之谜”又能取悦老年观众,一些玄幻、奇幻的部分,甚至还能吸引小朋友观看。

  【创作理念】从不做命题作文 将擅长的兴奋点极度放大

  ——“我写故事一定是非常流畅的,能让我在30集、40集一口气写完的,否则就遗弃。”

  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上,于正常常他讲求一种内心上的极致与自我兴奋。如果开稿,他就不允许有卡住的时候,甚至不可能停停写写,“曾经有一个剧本我写了11集,忽然之间我就卡住了,我就不写了。” 他也无法像一些编剧,做片方布置的命题作文,更希望地是自己情绪上的表达。所以当了制片人拥有话语权后,他往往选择也是自己的兴奋点,比如他一贯擅长的“爱恨纠葛”。当初翻拍金庸的《笑傲江湖》,于正并没有“循规蹈矩”,一味按照武侠剧的风格创作,“要让我把小说中狭义的部分放大,那不是我擅长的,所以还是找自己的兴奋点。”于是他找准了“令狐冲”与“东方不败”之间的爱恨纠缠,将其极度地放大,甚至上演了东方不败挖心救任盈盈这样颠覆性的结局。但就是这样看似雷人的情节,却造就了一大边看边骂边哭的粉丝——至少他笔下极度放大的部分,主角们各个是绝对完美的,也是让人无不去幻想,深陷其中的。

  【角色设定】写作是“人”的演绎 创作讲求代入感

  ——“我为各个演员度身量做,他的人物逻辑基本上就是我这部戏的人物逻辑了。所以会比你想象一个人物要来的容易多。”

  所以于正的剧本更是是在造梦,从他起笔后,就为观众设置了一套完美的冲关游戏,即便剧中女主角多么地人生坎坷,终究会逆袭换得真爱,抱得男主归。而这样美好的路数,从于正的《美人心计》之后,便一直如此。他说,自己不允许有悲剧的结局。“像《宫》,你看晴川都努力成这样了,最终肯定要爱情、事业双收获,否则观众会觉得没有希望。”而这样强烈的人物代入感,跟于正的创作也不无关系,他认为写作是人的演绎,“剧情的创作特别容易,难的是如何去把人物塑造得很完整。”为此他也透露,自己找了一个很偷懒的方法。常年泡在横店,除了写剧本,监督拍摄外,自己大部分时间也在接触演员,了解他们的性格,“把他们吃透后,写作起来就很容易。”此外,在写作上,于正也认为自己不自觉地就会有代入感。因为学过表演,最初写作的时候,自己边演边写。后来为了提高效率,他找来了打字员,自己口述。“这部戏好不好看马上会有个观众告诉你,会有一个反馈。至少她会说,于老师,你这场戏没什么意思,我就会重新去思考。所以这种代入感在写作的时候就已经有了。”

1 2 3 4 5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