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韦唯重返娱乐圈:说的都是真心话

  新闻晨报讯 即将登上《我是歌手2》的韦唯,接受采访,说了很多真心话,许多都是闻所未闻。例如:“(当年)每次都得去,哪个都得罪不起,我每天要说很多话,要进很多次棚。 ”累极了的时候,她在后台生出奇想:“如果此时着火,我是不跑了,因为跑不动。”为了拒绝这些演出,她剃了个光头,她说,这是受了梅兰芳蓄须拒绝登台的启发。

  还有,十四岁那年,她被铁路文工团选中,进京之前,读了英国作家萨克雷的《名利场》,给自己在心理和战术上做了准备。不说别的,单是“名利场”的比照,已经说明了她对这个圈子的全部认识。而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。

  不能想象,二十几年前,刚刚唱过《爱的奉献》和《亚洲雄风》的韦唯,面对媒体会有这样的表达。那时的媒体尺度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,那时的她“在场”,而且在场地中央,有所顾忌。现在的她,已经功成名就,只偶然参加大型活动,比如北京奥运会、世博会闭幕式。她的进取心已经不那么强烈了,虽然没有离开那个现场,所欲所求已经没那么多,真心话的比重,自然大幅度上升。

  常常有记者在采访名流之后,抱怨对方不肯拿出干货,没有什么料,导致采访不够精彩,他们也因此受到沟通技术欠佳的指责。但如果把一个名人在同一时期接受的所有采访放在一起,会发现差别不大,许多语句连顺序都没什么两样。问题不在采访者这里,对于一个还在利益现场,还有进取心的人来说,他们恐怕只能给出这些可以摆在桌面上的字句。

  就连韦唯本人,也有这样的感悟:“那种才华横溢的歌手或者音乐人,必须个性非常独特,爱憎分明。但作为公众人物,你必须藏起自己的个性,去做一个让公众满意的、圆滑的人。这样的话你就很容易失去个性,失去个性就会失去创造性,因为艺术讲究的就是个性。 ”

  一旦离开现场,无所求,真心话就来了。比如皮尔斯·布鲁斯南,2002年,他还在采访中说:“有生之年,我要把007演下去!”2005年,52岁的他却说,詹姆斯·邦德是个“令人为难的骗子”,他对这个角色的吐槽像连珠炮:“我演了那么个单线条的愚蠢角色,我憎恨他,他让我感觉自己是个冒牌货。 ”说这些话的前提是,他已经接拍了四部007电影,并向下一部007电影提出了2500万美元的片酬,结果遭到了拒绝。

  所以,要想看到娱乐圈的真实细节,最好的材料,是过气明星、落魄名流的回忆录或传记,里面常常有许多惊人的细节,以及激烈的言论,像好莱坞名流晚年的回忆录,简直就是一个又一个暗黑的漩涡。他们已经不在场了,至少在言语上求个痛快。

  而在场者,一定谨言慎行,比如郭敬明,他给出的成功秘诀之一是“从不公开论断别人”。说或者不说,折射的是在场和不在场的境遇。